母亲节夜话

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,没有走过多远的路,没有见识过多大的世面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重复着几乎雷同,但又并不完全一样的生活。和天下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养育着弟弟和我长大;但又和天下千千万万的母亲不一样,熏陶着弟弟和我成人!

不善言辞,不争短长,甚至不温不火,不喜不悲。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,几乎从未见过母亲发过火,无论艰辛,还是委屈,无论疲惫,还是痛苦,她总是保持着一贯的平淡心态,这种在亲戚、在外人看来几乎是窝囊的脾性,却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。每当我不顺的时候,每当我急躁的时候,每当我怀疑“宠辱不惊”、“心静如水”是否存在的时候,母亲,是我坚定的源泉。记得曾经读过一番话,大意是“无论你是否读书、是否信教,数千年来,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都有着道家思想行为的影响”。这番意味深长的话,在如今的城市人群中也许是个逐渐的例外,但是在广大的农村,在我的血液里,却是深信不疑的!文化的土壤不只在书本,思想的土壤也不只在学识,精神的土壤更不仅仅只存在于显意识之中,然而几乎所有潜意识的影响,总是那么的悄然莫测,却又总是那么的真实切身,也许只是很小很小的事,也许只是很短很短的话,却足以改变一生!

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“妈妈做的饭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饭”时,我毫不隐讳的说,母亲没有什么像样的拿手好菜,从小到大,粗茶淡饭,简衣素食,无论曾经的家道殷实,还是后来的家道中落,富也好,贫也罢,没有什么两样。在听过无数次亲戚吐槽母亲饭菜无味之后,去年我终于忍不住发飙了“你们不愿吃,以后就别来!”粗茶淡饭将我养大,我不管什么亲戚,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或语气,我不允许再在我面前因为饭菜诋毁我的母亲,她的辛劳,她的心血,需要我这个儿子来捍卫!

从上大学离家到现在,每次回家,在我内心的潜意识里,都隐藏着一个只有我自己知道并恪守的秘密——下车后的第一顿饭,一定回家吃。我心里清楚,如果我在千里之外,父母盼儿归的期望值是50的话,那么下车后离家最后的几十公里,这种期望值不仅仅只有100。这种想法也许有点奇怪,或者有点古板,我也记不清楚到底是在什么时间,具体因何冒出这种想法,但至今坚持了大概有10年。工作之后,每次回家总会有老同学老朋友提前联系说去车站接我聚聚,我大都婉言回绝,虽然有过不愉快的误解,但我依旧执意不改,并非我不在意同学朋友之谊,只是我不想让自己对自己的秘密妥协,更不想父母久等在这最后的几十公里!我记得“常回家看看入法”时,我无奈的笑了,当回不回家,孝与不孝,走到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持的地步的时候,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?也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由或苦衷,但是形式主义和发自肺腑的自觉,大概没有那么复杂吧!

随着岁月的流逝,眼看着父母苍老的步伐远远快过我成长的脚步。父母现在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婚姻还无着落。然而,尽管他们的内心比我更着急,但是他们很少在我面前提起过太多这个话题,与其说是他们不想给我施加太大的压力,更不如说是他们清楚自己的儿子不是胡来之辈!这相对于肆虐漫天的催婚故事来说,我无疑是幸运的,然而迟迟的没有着落,也让我对父母的这份良苦用心更加愧疚!

记得前年春节和父亲闲聊,讲起择偶时他说“尽管刚结婚时那么多亲戚还有你奶奶经常说你妈怎么怎么不好,但是我从来不后悔娶你妈,人好,心眼好,如果换了别人,估计这个家早就过不下去了”。我太明白这番话的涵义了,奶奶临终前对母亲说“我早些年对你那么不好,对不住你了······如果没有你,估计我早就去见阎王了”。去年奶奶去世整整10年了,母亲来杭小住,闲聊时说“我这辈子最后悔的是,在你奶奶生前没给她多做点好吃的,现在想想心里还是有点过不去”。母亲说完,静默了好大一会儿。而在我心里,我突然想起了这些朴实的话,就像读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一样。

钱钟书和杨绛是我认定的千百年来,中国最真实的才子佳人爱情典范。我非钱钟书,自然也不敢奢求遇见类似杨绛者,然而对于胡适和江东秀的结合,在现今这个时代,我也不愿曲意苟同。所以,曾经一度迷茫困惑,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遇见什么样的伴,后来突然间明白,父母虽非钱钟书和杨绛,但是他们的感情就如同钱钟书和杨绛一样,朴实无华,却熠熠生辉。

11年前年仅20的我,跪在坟前看着奶奶的棺木缓缓下降和爷爷合葬在一起的时候,我突然明白了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”的最佳解释:“生则同床共枕,死则同穴共眠,从婚姻开始,到坟墓结束”。

如今,父母已正在老去,他们的婚姻必然是和爷爷奶奶一样的。弟弟也早已结婚生子,如今看来,他们最终也必定是一样的;而我,虽然未知,想必也是一样的······

2016.5.8


评论(1)
热度(1)
© | Powered by LOFTER